八月黔北,暑气正盛,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新景镇的1900亩烟田绿意盎然,连片烟株舒展着油亮饱满的叶片,在阳光下勾勒出绿意盎然的乡村图景,这片“绿色财富”正通过烟农的双手,蜕变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黄金产业”,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图为俯瞰连片成块的烟田
清晨,晨曦尚未穿透云层,新景镇的烟农们已踏着露水走进烟田。齐腰高的烟株间,指尖轻折的脆响此起彼伏,成熟的烟叶顺势落入背篓;田间地头,采摘、捆扎、搬运、装车,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汗水顺着烟农的脸颊滑落,浸湿了肩头的衣衫,却挡不住他们脸上的笑容——那是对美好生活的笃定。“现在政策兜底、技术上门,种烟有奔头,再累心里也甜!”正在忙碌的王彩霞擦了擦汗,语气里满是干劲。
图为烟田里工人正在采摘烟叶
若说烟田是“希望的田野”,那村里的烤烟棚便是“蜕变的工坊”。走进棚内,分拣、编杆、上杆的工序有条不紊,务工人员分工明确、动作娴熟。人群中,既有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的留守妇女、银发老人,也有不少返乡的青年面孔,大家一边忙碌一边拉着家常,欢声笑语驱散了劳作的疲惫。“以前外出打工,一年到头见不着家人;现在在家门口干活,每月能挣几千块,还能照顾老人孩子,这日子踏实!”务工村民李勇停下手中的活,笑着算起“幸福账”。
图为烟农在进行分类编杆
来到新景镇烤烟收购点,这里又是另一番热闹景象:一筐筐色泽金黄、油润饱满的烟叶整齐码放,烟农们手持合同本,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有序称重、结算。“今年种了40亩烤烟,按现在的收购价算,比种玉米、红薯划算太多了!”刚结算完的烟农毛勇飞语气里满是藏不住的喜悦,“不用愁销路,交完烟就能拿到钱,心里特别踏实。”
“我们村今年种了500多亩烤烟,比去年多了100多亩,收入跟着翻了番!”被村民们亲切称为“烤烟土专家”的杨飞,谈起产业发展的变化难掩激动。他坦言,如今种烟早已不是“靠天吃饭”:烟叶站的技术员定期上门指导,从育苗、移栽到烘烤的每个环节都有专业帮扶;合作社统一对接调度,烟农只管安心种烟,“技术有支撑、收入有保障,大家种烟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图为烤房内烘烤完毕的“黄金叶”
产业的红火,源于精准的政策引领。近年来,后坪烟叶工作站以乡村振兴为总抓手,锚定“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发展目标,与新景镇政府协作探索形成“党建引领+政策扶持+科技赋能+技术指导”的烤烟产业发展路径,创新推行“党建+合作社+农户”模式。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带头种烟、带头钻研技术、带头拓展市场,与政府共同组建的烤烟技术服务队,从产前育苗到产后销售提供“全链条”帮扶。在党员的示范带动下,当地烤烟产业逐步从“零散种植”转向“规模化发展”、从“经验种植”迈向“标准化生产”,曾经的“小众作物”,如今已成为群众增收的“主力产业”。
“今年全镇1900亩烤烟,可带动192户农户增收,助力3000余名群众就近务工。”后坪烟叶工作站站长徐海介绍,烤烟产业不仅解决了农村闲置劳动力就业问题,让群众实现“顾家、挣钱两不误”,更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纽带”。徐站长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化“政企协作”,做强做优烤烟产业,探索延伸产业链条,推动烟叶深加工、粮烟融合等业态协同发展,让“黄金叶”真正成为群众持续增收的“钱袋子”,为乡村振兴书写更多“产业兴旺、百姓富裕”的生动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