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3月13日报道 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网站3月11日报道称,近日,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组画面,显示运-9系列里有一款具有电子对抗(ECM)能力的改进型配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涂装,表明该机型目前已经入役。运-9由陕西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研制,搭载有4台涡桨发动机。
外媒认为,这款新型机的特征是机身左侧及右侧机翼前后均配备了外形独特的整流罩。据判断,这些整流罩可用于容纳电子干扰组件的天线。一系列被称为“高新”的特种机型均采用了运-9/运-8的机身作为搭载平台。尽管没有官方消息证实,但据信上述改装机型为运-9G/高新-11电子战机。
运-8以苏联安东诺夫设计局研制的安-12“幼狐”运输机为基础,陕西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1972年以来一直在生产该机型。运-9则是基于运-8大幅改进而来的产物,运-9于2010年前后首飞。运-9的升级内容包括配备一套数字航空电子设备组件、功率更大的涡桨-6C涡桨发动机和6叶复合材料螺旋桨。运-9巡航速度为每小时556公里,续航时间约为10.5小时。
资料图片:央视新闻中出现的中国空军新型“高新”电子战机视频截图。
资料图片:中国空军运-9运输机。(图片来源于网络)
报道认为,央视新闻镜头中出现的运-9新改进型可能是运-8G/高新-4老式电子战机的一个替代机型。据信,有多达8架运-8G/高新-4在中国空军服役。中国空军的机载干扰(电子战)能力正在增强,歼轰-7、歼-10、歼-11、歼-15、歼-16和轰-6轰炸机的改装型均能携带电子对抗吊舱,用于执行电子攻击任务。
运-9G/高新-11与这些军机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干扰组件是整个平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天线阵列更大,功率输出也可能更高。该型专用电子战机的性能可能强于只挂载电子干扰吊舱的战斗机,它还可能为一些作战飞机提供电子攻击支援。
报道指出,从公开渠道几乎无法获知运-9G所安装电子干扰组件的性能,可能包括干扰敌方雷达,以及破坏包括战术数据链在内的通信渠道。
【延伸阅读】美媒分析中国歼-15D电子战机:挂新型吊舱仍用俄制发动机
参考消息网5月17日报道 美国飞行国际新闻在线网站5月8日发表了题为《中国披露另一架“咆哮者”》的报道。
报道称,中国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沈飞”)正在研发歼-15D舰载电子战机。5月初,网上流传着有关歼-15D挂载电子干扰吊舱和带有底漆涂层的新照片。中国的观察人士在给歼-15取绰号为“飞鲨”后,称歼-15D为“中国版咆哮者”(对应美海军E/A-18G“咆哮者”电子战机)或“电战鲨”。
报道表示,歼-15舰载战机源自于俄军单座型苏-33战机,但中国沈飞公司在2012年将其改造成双座型舰载战机,并取名为歼-15S。这成为歼-15D电子战机的设计基础,歼-15D战机的后座很可能保留给电子战操作军官。就像歼-16D多用途战机一样,歼-15D的雷达天线罩取消了位于机头的红外搜索跟踪装置(IRST),而且还撤销了一根空速管,这表明它安装了有源电子扫描相控阵雷达(AESA)。未涂装的歼-15D战机的照片显示,歼-15S原有机身已进行了多种修改,其中包括在其前翼的边缘安装新天线。相关照片还显示,该机的升降舵、副翼、减速板和垂尾已采用复合材料。
报道称,最重要的是,歼-15D搭载了改进型的翼梢干扰吊舱,并将歼-16D的外凸天线转换成流线型吊舱。外界对这些新型吊舱的作用几乎一无所知,但它们往往被用来与美国海军E/A-18G“咆哮者”战机使用的AN/ALQ-218“战术干扰接收器”相比较,两者外形较为接近。
报道称,歼-15D战机仍由俄罗斯的AL-31涡扇发动机提供动力,而非预想之中的国产涡扇-10B发动机。 一些中国的消息人士认为,这是考虑到原型机的飞行安全问题,以及与歼-15机身融合的相对简单性。(编译/邬眉)
资料图片:网络上流传的歼-15D电子战机照片,翼尖挂有新型吊舱。(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8-05-17 00:04:01)
【延伸阅读】美媒:中国电子战飞机可干扰美军舰防空系统
参考消息网5月1日报道 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4月29日刊登题为《为什么说美国应该提防中国的电子战飞机》,作者为塞巴斯蒂安·罗布兰。全文如下:
我们要讨论的是中国歼-16双座攻击机的一种改进型号。歼-16模仿了俄罗斯苏-30MKK“侧卫”战机,可与美国的F-15E相比拟。在俄罗斯设计的基础上,歼-16升级了航电设备,包括装备了最先进的有源相控阵雷达。
歼-16的变种歼-16D于2015年12月18日首飞,并于数日后发布了照片。我们来看看照片透露了哪些有限的信息。
歼-16D去掉了30毫米机炮与红外传感器,因为它不是一款旨在用于近距离空中格斗的飞机。沿机身方向加装了新天线和用于电子战的共形阵列天线。歼-16D改变了机头整流罩的形状,可能为了容纳一种更先进的有源相控阵雷达。最重要的是,歼-16D的机翼翼尖安装了新型电子战吊舱,类似于美国EA-18G“咆哮者”电子攻击战斗机在翼尖安装的ALQ-218电子支援侦察吊舱。这些电磁传感器能够分析雷达频率,协助确定雷达波发射装置的位置。此类数据对于干扰雷达或者瞄准和摧毁雷达都非常有用。
这就是我们能够确定的所有事实,毕竟中国空军没有详细介绍其最新战机的习惯。下面就让我们做一些可靠的推断吧。
如果想提高干扰和打击雷达的效率,歼-16D很可能配备了干扰发射机以及反辐射导弹。最大的可能性是,飞机将在机翼和机身下方悬挂两到三台干扰器吊舱,每一台对应不同的雷达频率。据说这些干扰器可能同样使用了有源相控阵技术。
即使满载电子战设备,歼-16D依然能够空出12个挂载点中的6个,用于携带武器。中国拥有三种可以远距离追踪敌军雷达的反辐射导弹。CM-102型导弹射程62英里(1英里约合1.6公里),弹头重176磅(1磅约合0.45千克),很可能具有精确打击海上和地面目标的能力。中国还自主制造了俄罗斯Kh-31P导弹的国产版本,被称“鹰击”-91。其射程稍远一些,同时具有反舰功能。最后是参照“霹雳”-12对空导弹研制的“雷电”-10反辐射导弹。当然,基本型歼-16战机能够挂载的其他武器,歼-16D基本都能携带。
中国已经部署了另外一种具有电子战能力的战斗轰炸机,即自主研发的歼轰-7“飞豹”双座战机,已有大约240架进入空军和海军航空兵服役。歼轰-7能够执行远程任务,最大飞行速度1.75马赫。无论基本型歼轰-7还是升级版歼轰-7A都曾被拍到携带干扰器吊舱的样子,而且能够携带多种干扰发射机。不过,歼轰-7的机身没有集成电子战设备,所以就电子战平台而言,它相比专门设计的电子战机型会受到更多限制。
中国还有一些体型较大、速度较慢的飞机可以在对峙区域发挥干扰支援作用,比如装备了电子战设备的运输机和轰炸机。
如果中国人想要的话,他们还可以研制歼-16D的舰载版本。中国两艘001型航母上的歼-15“飞鲨”战机同样吸取了俄罗斯“侧卫”家族的经验。通过类似的升级工作研制出歼-15SD双座电子战飞机似乎是可行的。
电子战飞机最有可能用来对付拥有强大防空系统的美国海军舰艇。
当然,仅仅干扰雷达并不等于自动战胜了防空系统。但干扰确实能够削弱雷达的有效探测能力和覆盖面,使大批进攻性导弹或者飞机更有可能突破防御。
资料图:中国空军的歼-16战斗机
(2017-05-01 08:00:48)
【延伸阅读】中国新远程轰炸机“核常兼备” 电子战能力强
2016年9月1日,空军司令员马晓天在航空开放活动上回答媒体记者提问时表示:“我们现在发展新一代的远程打击轰炸机,将来你会看到的。”此后,中国新一代远程轰炸机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早在2015年7月13日,日本学者在《中国想研发一种新型远程战略轰炸机》的文章中称,这种新型远程战略轰炸机为轰-20。此后,许多人都称这种轰炸机为轰-20。还有人将其与美国的B-2战略轰炸机类比,称其为“红色B-2”。
近年来,从歼-20到运-20,再到直-20,中国“20系列”机型纷纷亮相,让世人看到了中国空军在武器装备发展上的历史性突破,也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进入到令人振奋的“20时代”。“20”表示这是全新一代的航空装备,也有“在2020年左右形成作战能力”的含义。如今,中国要发展自己的新一代远程打击轰炸机,必然会使用一个新名称。考虑到“20”所代表的含义,将其命名为“轰-20”有一定道理,但中国新一代远程轰炸机的名称究竟是什么,还有待官方正式宣布。
中国新一代远程轰炸机“核常兼备”
中国新一代远程轰炸机必须高起点研制,具有较强的隐身、洲际攻击和空中加油能力,同时要尽量做到稳定、可靠、省油。目前我国已经攻克战略轰炸机诸多技术难关,包括发动机、进气道、材料以及隐形技术等,各种精确制导弹药的发展也很快,并且已经有了制造运-20军用大飞机的经验。因此,未来我国新一代远程轰炸机可能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一是隐身性好。战略轰炸机实施突防,可以采取超音速和隐身两种方式。要同时运用这两种方式,技术实现很难,经济上也难以承受。超音速突防技术上容易实现,造价和维护费用较低,出勤率高。但远程轰炸机只有在突防状态下才能超音速,全程超音速很难实现,其巡航速度依然是亚音速,易受到防空武器攻击。相比之下,隐身更有利于突防和提高生存能力。隐形轰炸机通过路径规划,可以顺利穿越对方防空系统和战斗机屏障间隙,从而安全突防和返航。美国的B-2A远程轰炸机就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隐身,美俄下一代远程战略轰炸机都追求通过隐身达到突防效果。我国歼-20、歼-31隐形飞机已经取得明显突破,隐形设计已不成问题,可靠性和技术成熟度较高。因此,我国新的轰炸机将可能会采用类似美俄的飞翼式布局,以满足隐身的需要。
二是超远航程。新的轰炸机应当具备1万多公里的洲际航程,作战半径要达到5000公里以上。通过空中加油,能够实现全球飞行、全球到达、全球作战。否则,其实战和威慑能力就会大打折扣。为了增加作战的灵活性和部署的安全性,轰炸机通常从内地起飞,不必占用宝贵的沿海基地。这样,新的轰炸机利用携带射程上千公里的巡航导弹,仍具备对第二岛链及印度洋周边的控制能力。
三是载弹量大。着眼降低研发成本和增加打击能力,我国新的轰炸机应该比B-2A的23吨载弹量略小,但大于轰-6K的载弹量。所以,新一代远程轰炸机要有足够大、足够深的弹仓,并且具备同时投弹分别命中目标的集群打击能力。只有这样,远程轰炸机才具有强大的火力,可对目标实施高效密集突击。
未来作战,我主要作战对手的航空火力很强,新的轰炸机要在歼击机的作战半径之外实施攻击,携带的精确制导炸弹和新一代空射巡航导弹必须具有很高的命中精度和较远的射程,从而提高远程轰炸机的突防能力和防区外精确打击能力。当然,新型轰炸机也不会过分强调单一的投弹重量,将更加注重体系打击能力。
四是“核常兼备”。过去的远程战略轰炸机,主要携带核武器,用于实施核打击。未来远程轰炸机仅具备核打击能力难以满足现代战争的需求,必须同时具备常规打击能力。因此,从我国新一代远程轰炸机的使用定位上看,虽然具有核打击能力,但主要还是作为常规战略打击力量使用,重点突击对方的关键节点和体系薄弱环节,提高己方的战场控制能力。
五是电子战能力强。轰炸机的电子战能力是轰炸机生存的秘密法宝。对于动辄上万公里的航程,没有任何战斗机、电子战飞机有足够的航程实行伴随护航和保障。远程轰炸机只有依靠自身的航系统和电子战系统实施信息对抗。为提高远程轰炸机的综合作战能力,更好地发挥其情报收集平台、电子战平台的作用,必须增强其信息化水平和信息作战能力。
新一代远程轰炸机机载电子设备将十分先进,电子系统功能强大。其电子战能力将相当于专用电子战飞机,能通过各种雷达、电子对抗平台、高能微波、激光和红外设备等,对来袭导弹及其他空地目标实施干扰和杀伤。该轰炸机将具有大容量的数据融合和传输能力,可充当C4ISR的节点,能和无人机、预警机、战略侦察机等大型传感平台联动,实现信息和目标数据的共享。
新一代远程轰炸机是中国空军由大到强的重要标志
远程战略轰炸机是一个大国战略打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大国的战略支柱、重要支撑和“身份证”。目前,美俄均拥有自己的远程轰炸机,美国分别是B-52H、B-1B、B-2A,俄罗斯则拥有图-160和图-95MS,并且两国都提出了下一代战略轰炸机的研发计划。
大型远程轰炸机一直是中国空军的一个软肋,中国空军目前正处在由量变积累到质变跨越、由大到强的转型关键时期。着眼未来全球竞争态势和维护我国大国地位的需要,特别是建设一支空天一体、攻防兼备强大战略型空军的需要,我军必须具备强大的远程打击能力。否则,我们“攻”的能力就会大打折扣。
新一代远程打击轰炸机将显著提高我国的战略进攻能力,使人民空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战略空军,使我军现代化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对于贯彻执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形成中国空中战略威慑能力意义重大。这对于打破超级大国的不对等核讹诈、解决困扰中国崛起的周边海洋纠纷、维护世界和平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